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

一個人騎單車去旅行

從台東一路騎回台北

這次從台東騎鐵馬回台北的旅行,既沒有計畫也沒有預約任何住宿,只是隨機的四處漫遊行,想停就停就走就走,因為只有一個人,無需和任何人商量行程,也無需趕路,因為過程就是目的地,同時也沒有人在終點等我,因此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。


在這次四百公里的行程中被問了三次相同的問題~一個人騎車不孤單嗎?

事實上,一個人上路是我的選擇,雖然我也找不到伴同行,但有蔚藍的太平洋相伴,何需再找一個伴呢?

於是我出發了,是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,颱風剛過去的那天。

2020. 06.13


計畫早上4點起床,五點出發,因此出發前一晚提前就寢,沒想到因此反而輾轉難眠,整個晚上都在做遺失行李,沒趕上火車的怪夢。 看來一人獨騎東部之行、在潛意識中還是有不小的壓力存在吧。 




一夜不成眠,半睡半醒之間看了一下鬧鐘是348分,索性起來準備早餐,草草吃點東西,趕緊推車出門,回顧窗外,曙光乍現,東方已經微亮,又是一天的開始。

最擔憂出發時碰到下雨的情況沒有發生,不用一身濕噠噠的坐火車,真是太感恩了。




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

參訪各地古建築的前言

20115月,開始為"尋訪特殊佛教古建築"一書走訪各地佛教古建築。中國的古建築基本上已破壞怠盡,這其中存在很多歷史因素,在此先囉嗦一下。中國改朝換代時,除了戰爭的原因,新的統治者經常會將前朝所建的皇宮宗祠毀壞,認為被推翻的王朝所留下的一切都是不祥之物以外,也來個除舊布新,換個新的建築以壯其威勢。反正多的是奴隸和戰俘,動輙數十萬人為皇帝免費服務,所以重新蓋新的皇宮、加長萬里長城、開挖全國運河等等這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是巨大工程的大事,在昔日都是小菜一碟的小事。因此,中國歷史雖久,但實際留下歷史悠久的建築並不多。

如今看的到所謂的古建築,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。碩果僅存的少數古建築,例如遼代的應縣木塔、唐代的佛光寺、南禪寺等等,都被研究古建築的學者當作瑰寶的反復立書、研究。

這些佛教建築為什麼能夠保留下來呢?推測是因為多數的佛教建築都建在比較偏遠的地區,老遠的專程跑去實施破壞有點麻煩之外,得天下者首要之務是安撫人心,同時佛教的教義向來是勸人為善,將前朝所留的寺宇破壞除了有失風度外,也和古傳統的敬天畏地精神不相吻合。所以佛教建築倖存的數量比其它古建築多了不少。

近代許多的國外考古學者到中國考察,巧取豪奪、明偷暗搶的搬走了不少古董文物,晚清時期的英法聯軍、八國聯軍燒殺搶奪也搜括了不少,如今都變成歐洲大博物館的典藏品。但最大的浩劫事實上是發生在六零年代的"文化大革命",在神化的毛主席破四舊、破封建思想等等的聖戰式的號召之下,全國百姓全民一起投入史無前例的大破壞。此一全民大破壞的威力遠超過歷史的三武之禍、中日戰爭的砲火轟炸,如今的古寺古塔中所見,佛像斷頭缺臂的驚心慟魄場景多來自那段時期的傑作,有一種略具諷刺但也很有效的“考證方式”,如果見到一個廟宇的所有建築文物都完整的保留下來者,基本上就可以判斷為近期的仿古所作,已經沒有任何的考證價值了。

因此我的工作就變得相對困難許多了,想寫一本能夠讓後人瞭解中國古建築的書,而且不是一本讓人看了三分鐘就想睡著的教科書,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古建築的知識溶入尋訪過程的游記書中,如此看來不會費力,又容易瞭解。因此參訪過程所有照片都來自親手拍攝,同時也記錄路上風光和所見所想。


要達到我的理想程度,走訪文獻上提到重要寺廟,和隨機尋訪隱匿於鄉野的無名小寺,估算至少要超過二萬公里的路程才有可能,希望我的餘生能夠完成這個心願!

作者介紹


蔡良瑞 建築系博士 
台灣台北市人,曾經任教於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(兼任講師)、北京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(兼任副教授)、北京中華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(兼任副教授)、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建築景觀設計系(兼任教授)。
出版書籍:《設計自己的窩規劃自己的店》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》《佛寺古建築探祕》。
公益活動義工:佛光山人間福報專欄作家及特約撰述、福智月稱光明寺古建築規劃委員。